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2016-2018)
为了提高江西冶金工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文件精神,落实《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执行方案》,推动我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我校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对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落实“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参照《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执行方案》(试行)标准, 通过“诊断——分析——改进——提高”的工作循环,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步入良性的“质量改进螺旋”。
(二)具体任务
1、建立常态化可持续诊改工作机制
以自我诊改为手段,第三方协同参与,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改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富有自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诊改工作机制,2-3年循环一次,把教学与管理工作做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确保诊改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完善的教学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以“五横五纵一平台”为质量保证逻辑结构,以PDCA双循环为质量诊改路径(见图1、图2),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上升。
五横——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诊断项目,每个诊断项目按质量计划(设计目标)、质量控制(实时监控)、质量提升(诊断改进)步骤展开。
五纵——决策指挥(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协调管理等)、
质量生成(教学、学生工作、校园文化等)、
资源建设(组织、人事、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储存、使用与管理等)、
支持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合作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安全保障等)、
监督控制(质量数据、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质量报告、预警发布等)。
一平台——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使我校管理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督导建设、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全方位得以诊改,质量意识、管理意识显著加强,标准内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图1 质量管理PDCA循环 图2 质量管理PDCA双循环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岗位职责标准、教学标准、教学管理标准。
(2)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工作制度、运行机制。
(3)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院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4)对照标准做好规划。包括专业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各项规划。
3、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自主诊改,强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和内部质量管理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数据开放共享、即时采集,具有预警功能,实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的全覆盖。通过数据系统建设,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编制质量手册,利用信息化平台监控教学运行过程,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4、办学特色突出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诊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好与新钢集团公司的特殊关系,一方面利用学校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为新钢集团开展职工培训、岗位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咨询等服务,实现企业盈利;另一方面学校利用新钢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和场所共同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三、工作措施
1、启动宣传
及时召开专题会议、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考察、邀请专家举行讲座,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学习诊改有关文件和方案,领会精神,充分认识到诊改工作的重要意义。开辟网上专栏,加强诊改工作动态宣传和交流。
2、顶层设计明确方向
实事求是制定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诊改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定位和特色的目标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改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富有自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诊改工作机制。
3、自我诊改
组织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分阶段进行自我诊改,进行全面自主诊断、客观深入分析,找出本部门的问题和短板,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或实施意见建议,限期进行实施,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写出自主诊改报告、诊改措施实施总结报告。
4、考核与评价
自主诊改过程接受学校专家委员会指导,诊改办公室对每一诊改阶段进行督查、考核,并形成“诊断——分析——改进——提高”的工作循环。部门诊改结论与部门考核挂钩;个人诊改结论与个人职务晋升、聘任挂钩。
5、自我复核
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对诊改工作进行复核,对照诊改结果出具复核报告,分为“有效”、“异常”和“待改进”三种并提出意见反馈, 进行再诊改。
四、组织保障
(一)成立诊改工作领导机构
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诊改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统筹安排部署、协调推进学校诊改工作。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诊改日常工作。
1、诊改领导小组
组长:皮霞 谢赞忠
副组长:李茂旺 谢翀 马群 彭全 陈爱华
成员:各部门负责人
2、办公室
主任:宋永清
副主任:沈有专 徐裕和 杨建华
成员:阮红萍 潘有崇 董洁 邹时敏 肖晓光 朱润华 罗华 周维 简金平 张演辅 杨美荣 刘昆山
(二)成立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
主任:李茂旺
成员:沈有专 徐裕和 宋永清 杨建华 王正明 张洁 龚令根 陈耀新 邓沪东 刘辉杰 董洁
(三)专项工作组
(1)制度建设组
组长:宋永清、沈有专
成员:邹时敏 肖晓光 刘昆山以及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名。
负责研究、起草、审核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等工作。
(2) 信息化建设组
组长:董洁
成员: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名
负责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完善校内全覆盖、多功能质量信息化平台;国家数据平台以及校本数据平台的填报、统计分析、复核与修改工作。
(3)
文化建设组
组长:杨建华、沈有专
成员:各部门工作人员一名
负责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制定校园质量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五、机制建设
(一)诊改工作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自主诊改运行机制。以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为基本依据,自主开展教学诊改工作,自主诊改工作周期以三年为上限。
(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1、制度保障
将诊改工作纳入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定位和特色的目标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校本化的诊改制度。
2、经费保障
学校将投入80万元作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项资金,为学校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维护、质量管理政策的研制和实施、质量管理培训等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做到专款专用。
3、激励保障
将诊改工作与年度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和考核评价挂钩。以诊改为手段总结学校、部门与个人年度工作,制定下年度工作计划;部门诊改结论与部门考核挂钩;个人诊改结论与个人职务晋升、聘任挂钩。
(三)纪律与监督机制
1、制定诊改工作纪律制度
为了保证诊改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性,制定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纪律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确保诊改质量,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和浮夸现象。
2、强化诊改信息的政务公开
建立诊改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学校诊改工作网页,将有关诊改工作的政务信息及时发布,全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将有关诊改工作的材料在学校网站和省厅诊改工作网上第一时间发布。
六、进度计划
本进度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年份 |
工作
阶段 |
序号 |
主要工作内容 |
2016年 |
准备阶段 |
1 |
成立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组织机构 |
2 |
启动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 |
3 |
组建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 |
4 |
制定《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 |
5 |
制定《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项经费管理细则》 |
6 |
制定《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纪律与监督管理办法》 |
7 |
建立江西省冶金工作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网页 |
8 |
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清理、汇总,并建立有关数据库,为诊改标准建设提供依据 |
2017年上半年 |
诊断阶段 |
1 |
各部门查找问题,自我诊断,找出学校发展与建设中的短板与不足,并征集改进意见和建议 |
2 |
各部门提出本部门所管辖工作的特色与亮点,提出强化特色与亮点的措施与方法 |
3 |
各部门将自主诊断报告上交学校诊改办公室 |
2017年下半年 |
分析阶段 |
1 |
各部门对照职责和标准进行认真分析,查缺补遗 |
2 |
各部门对照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与短板、特色与亮点后自行诊改,写出诊改自查分析报告;在认真分析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及实施时间、实施效果与发展过程 |
3 |
各部门将诊改方案交学校诊改办公室 |
2018年上半年 |
改进阶段 |
1 |
各部门完成诊改自查报告;并准备好诊改支撑(佐证)材料。 |
2 |
专家委员会各部门进行诊改工作检查。找出不足,提出整改意见。 |
3 |
在对各部门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完成学校诊断改进工作自查报告初稿;上报校党委审核修改。 |
2018年下半年 |
复核阶段 |
1 |
完成学校诊改报告,申请省教育厅复核。准备复核汇报材料、诊改资料及专家来校安排等相关事宜;根据省教育厅工作规划提出来我校复核的时间,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将诊改自查报告等资料报省教育厅审核,并同时将诊改自查报告等资料在校园网公布。 |
2 |
专家来校复核后,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安排全校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意见上报省教育厅。 |
七、建设任务
表1 诊改工作建设任务及分工
序号 |
项目 |
工作内容 |
完成时间 |
责任部门
(建设材料汇总) |
配合与部门 |
1 |
诊改
准备 |
1.1成立诊改工作机构、制定质量保证规划和诊改工作实施方案 |
2016.12 |
领导小组
诊改办 |
各相关部门 |
1.2开展诊改工作动员、学习、研究方案,落实文件精神、制定部门、工作组诊改工作方案 |
2017.5 |
领导小组
诊改办 |
所有部门
专项工作组 |
2 |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
2.1完善学校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机制和制度、质量标准等) |
2017.12 |
诊改办
制度建设组 |
所有部门 |
2.2完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专业优化、课程建设与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质量标准、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和制度) |
2017.12 |
诊改办
制度建设组 |
教务处、各系部、就业处、鉴定所、资产管理处、督导处及相关部门 |
2.3完善师资质量保证体系 |
2017.12 |
诊改办
文化建设组 |
教务处、各系部厂、人事处、科研处、职业技能鉴定所、督导处、宣传部 |
2.4完善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体系 |
2017.12 |
文化建设组 |
所有部门 |
3 |
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
3.1完善质量管理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开发与运行系统管理 |
2018.9 |
信息化建设组 |
信息中心、资产管理处、计财处 |
3.2平台质量管理系统运行建设 |
2018.9 |
信息化建设组 |
所有部门 |
3.3国家数据平台填报、核查与完善 |
2018.9 |
信息化建设组 |
所有部门 |
4 |
诊改工作上报材料 |
4.1学校诊改报告 |
2018.10 |
诊改办 |
专项工作组 |
4.2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
2018.10 |
制度建设组 |
专项工作组 |
4.3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 |
2018.10 |
制度建设组 |
专项工作组 |
4.4学校、职能部门、院(部)年度自我诊改报告 |
2018.9 |
诊改办 |
专项工作组
职能部门、系部) |
4.5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及其他子规划(十三五规划) |
2017.5 |
制度建设组 |
专项工作组
职能部门、系部 |
表2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框架结构表(五横、五纵)
五横
五纵 |
学校 |
专业 |
课程 |
教师 |
学生 |
决策指挥 |
建设目标 |
总体规划
机构建设 |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
师资建设规划、师资建设实施方案 |
育人规划、
育人实施方案 |
质量生成 |
质量标准 |
绩效考核
工作及建设项目质量标准 |
专业建设标准 |
课程建设标准 |
教师发展标准 |
学生发展标准 |
建设
实施 |
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
人才培养方案 |
课程标准 |
教学工作 |
学校学习 |
学校文化 |
教学组织实施 |
课堂教学 |
教科研工作 |
社会实践 |
资源
建设 |
条件保障 |
校企合作 |
基地建设与管理 |
教学实训 |
教学设施 |
学习设施 |
资源开发
资产经营 |
资源建设与管理 |
资源建设与管理 |
工作设施 |
生活设施 |
支持服务 |
制度保障 |
产教政策
内控制度 |
运行管理 |
条件保障
文化营造 |
生活保障 |
学业保障 |
数据平台 |
环境管理 |
社会服务 |
安全保障 |
就业保障 |
监督控制 |
监控信息 |
预警发布
质量管控 |
预警
专业诊改 |
预警
课程诊改 |
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服务能力诊改 |
学习能力、学习风气、道德品质诊改 |
年度
质量报告 |
学校年度质量报告
|
专业年度质量报告
|
课程年度质量报告
|
师资年度质量报告
|
学生年度质量报告
|
表3 学校诊改项目任务分工表
项目 |
任务 |
学校 |
任务内容 |
责任部门 |
协助部门 |
完成
时间 |
决策
指挥 |
建设目标 |
1.总体规划
2.机构建设 |
1.学校章程、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专项规划、组织结构设计 |
党政办 |
所有职能部门 |
2017.6 |
2.部门工作规划(含年度工作计划) |
所有职能部门 |
|
质量
生成 |
质量标准 |
1.绩效考核
2.工作及建设项目质量标准 |
1.绩效考核体系
|
人事处
|
|
2017.6 |
2.部门各工作岗位质量标准 |
所有职能部门 |
建设
实施 |
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
1.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方案 |
教务处
|
招生处、就业处、系部 |
2017.9 |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方案 |
督导处 |
教务处、招生处、就业处、系部 |
质量文化 |
3.精神文明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
宣传部 |
所有职能部门 |
2017.9 |
4.师生质量意识提升实施方案、改进措施 |
督导处 |
所有职能部门 |
2017.9 |
资源
建设 |
条件保障 |
校企合作
资源开发
资产经营 |
1.校企合作、社区服务合作模式开发 |
就业处 |
就业处、计财处、党政办、人事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
及其他相关部门 |
2017.10 |
2.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开发和资金保障相关规划、政策、制度 |
计财处 |
支持
服务 |
制度保障 |
产教政策
内控制度 |
1.产教合作政策(政府、学校) |
教务处 |
所有职能部门 |
2017.12 |
2.负责学校《质量手册》关于教学、行政服务、后勤服务等工作质量控制程序的制定 |
诊改办、督导处 |
数据平台 |
1.智能校园条件规划、建设与管理
2.开发校本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3.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运行资源建设 |
党政办(网络中心)
所有部门 |
所有职能部门 |
2017.12 |
监督
控制 |
监控信息 |
预警发布
质量管控 |
1.预警指标设计
2.按质量手册进行质量监控 |
督导处 |
所有职能部门 |
2017.12 |
质量报告 |
学校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
学校年度质量报告 |
领导小组
党政办 |
教务处、系部厂及数据来源部门 |
2017.12 |
表4 专业诊改项目任务分工表
项目 |
任务 |
专业 |
任务内容 |
牵头部门 |
协助部门 |
完成时间 |
|
决策
指挥 |
建设目标 |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
1.系部专业建设规划、各专业建设规划
2.重点专业、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3.国际交流与合作(待定) |
系部
|
教务处及相关部门 |
2017.9 |
|
质量生成 |
质量标准 |
专业建设标准 |
专业(含重点专业、专业群)建设标准 |
系部
|
2017.9 |
|
建设
实施 |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论证与实施
2.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教学实施 |
系部
|
|
2017.9 |
|
资源
建设 |
条件保障 |
基地建设与管理、资源建设与管理 |
1.基地建设与管理
2.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
系部厂
|
教务处、资产处、财务处、基建办 |
2017.9 |
|
支持
服务 |
制度保障 |
运行管理
环境管理 |
1.校企合作与管理制度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相关管理制度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诊断与改进实施细则
4.专业优化与调整制度与机制、专业建设与保障措施
5.课程教学考核细则、教师行为规范
6.智能化校园信息平台的使用与资源管理制度
7.安全、交通及安全服务与保障措施
8.参与学校《质量手册》制定 |
系部厂
|
教务处、就业处、学工处、招生处、党政办(信息中心)、资产处、计财处、团委、保卫处、鉴定所、培训处等 |
2017.9 |
|
监督
控制 |
监控信息 |
预警
专业诊改 |
按学校《质量手册》进行质量监控 |
系部厂
|
教务处、督导处 |
2018.3 |
|
质量报告 |
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
系部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
系部厂
|
督导处、教务处 |
2017.12 |
|
表5 课程诊改项目任务分工表
项目 |
任务 |
课程 |
任务内容 |
责任部门 |
协助部门 |
完成时间 |
决策
指挥 |
建设目标 |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
1.系部课程建设规划
2.各核心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
系部 |
教务处 |
2017.9
|
质量
生成 |
质量标准 |
课程建设标准 |
课程建设标准 |
系部 |
建设
实施 |
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教学大纲 |
系部厂 |
教务处 |
2017.9 |
课堂教学 |
1.课堂教学计划、安排
2.教案
3.课堂教学实施 |
系部厂 |
教务处 |
2017.9 |
资源
建设 |
条件保障 |
实践教学
资源建设与管理 |
1.教材建设
2.虚拟仿真资源与课件
3.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
4.实习方案指导书
5.信息平台的使用 |
系部厂 |
教务处
党政办(信息中心) |
2017.9 |
支持
服务 |
制度保障 |
条件保障
文化营造
社会服务 |
1.教室、实训室的环境和条件保障
2.课程开放
3.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管理等相关保障制度
4.参与学校《质量手册》关于课程建设控制程序的制定 |
系部厂 |
教务处 |
2017.9 |
监督
控制 |
监控信息 |
预警
课程诊改 |
按学校《质量手册》进行质量监控 |
系部厂 |
督导处、教务处 |
2017.12 |
质量报告 |
课程年度质量报告 |
形成课程质量报告 |
系部厂 |
督导处、教务处 |
2017.12 |
表6 师资诊改项目任务分工表
项目 |
任务 |
教师 |
任务内容 |
责任部门 |
协助部门 |
完成时间 |
决策指挥 |
建设目标 |
师资建设规划
师资建设实施方案 |
1.学校师资建设规划 |
人事处 |
|
2017.6 |
2.系部厂师资建设规划 |
系部厂 |
|
质量
生成 |
质量标准 |
教师发展标准 |
1.学校教师发展标准 |
人事处 |
|
2017.9 |
2. 教科研工作质量标准 |
教务处 |
|
建设
实施 |
教学工作 |
1.师德师风培育实施
2.教学与工作能力培育实施 |
督导处 |
系部厂 |
2017.9 |
教科研工作 |
1.教科研能力提升方案
2.社会服务能力培养 |
教务处 |
|
资源
建设 |
条件保障 |
教学设施
工作设施 |
1.教学环境、条件建设
2.工作环境、条件建设 |
资产管理处 |
基建办、后勤处 |
? |
支持
服务 |
制度保障 |
生活保障
安全保障 |
1.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
后勤处、宿管处
|
职能部门 |
? |
2.安全保障制度建设 |
保卫处 |
3.参与学校《质量手册》关于师德师风、教学教学、服务能力的控制程序制定 |
系部厂、督导处、教务处 |
监督
控制 |
监控信息 |
师德师风、教学能力、服务能力诊改 |
按学校《质量手册》进行质量监控 |
督导处、教务处 |
职能部门 |
|
质量报告 |
师资年度质量报告 |
形成教师发展质量报告 |
督导处 |
所有部门 |
2017.12 |
表7 学生诊改项目任务分工表
项目 |
任务 |
学生 |
任务内容 |
责任部门 |
协助部门 |
完成时间 |
决策指挥 |
建设目标 |
育人规划
育人实施方案 |
学校育人规划
|
学工处 |
团委、招生处、就业处、系部厂、教务处、宣传部、图书馆、信息中心、后勤处、保卫处、计财处、鉴定所、资产管理处 |
2017.5 |
质量生成 |
质量标准 |
学生发展标准 |
学生发展标准
|
同上 |
同上 |
2017.5 |
建设
实施 |
学校学习 |
1.学风建设质量标准
2.学习、创新创业质量标准 |
学工处 |
|
2017.6 |
社会实践 |
学工处、教务处、团委 |
|
2017.6 |
资源
建设 |
条件保障 |
学习设施 |
学习设施、设备 |
教务处、系部厂 |
|
|
生活设施 |
生活设施、设备 |
后勤处、宿管处 |
基建办、资产管理处 |
|
支持
服务 |
制度保障 |
学业保障
就业保障 |
1.学习管理制度
2.奖学金、助学金制度
3.生活保障制度
4.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制度
5.负责学校《质量手册》关于学风、学习能力、学业水平的控制程序制定 |
学工处 |
宿管处、后勤处、教务处 |
2017.9 |
监督控制 |
监控信息 |
学习能力、学习风气、道德品质诊改 |
按学校《质量手册》进行质量监控 |
督导处 |
|
2017.9 |
质量报告 |
学生发展年度质量
报告 |
形成年度质量报告
(社会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 |
学工处 |
就业处、招生处 |
2017.12 |
附件1: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任务分配表
附件2: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内部教学工作自主诊改报告(参考格式)